|
|
|
|
|
|
|
|
您的位置:  首页 > 献血常识 > 输血知识 > 正文
临床输血知识点总结,再也不怕主任提问了!(5-6)
发布时间:2022-07-12 16:04   阅读数:   作者:不详   来源:现代护理周刊

输血反应、并发症及其防治


输血可能会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但是只要严格掌握上述输血指征,遵守输血操作规程,大多数输血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是最常见的早期输血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输血后1~2小时内,表现为寒战、高热,伴头痛、恶心、呕吐和皮肤潮红,血压一般无变化,持续10分钟至1~2小时后缓解。


2、致热源反应

由所使用的输血器具或制剂被致热源污染所致。


治疗:

发热反应出现后,症状轻者可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口服阿司匹林抑制发热,有寒战时肌内注射异丙嗪、氟哌利多。


3、荨麻疹和过敏反应

荨麻疹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①预防:输血前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

②治疗:暂停输血并应用抗组胺药,如30分钟内症状无改善,须停止输血。


过敏反应主要为抗原抗体反应,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浆后立刻发生,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泻腹痛、神志不清,甚至休克,可危及生命。

①预防:对有过敏者输血前半小时同时口服抗过敏药和静脉输入糖皮质激素。

②治疗: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合并呼吸困难者应作气管插管或切开,以防止窒息。


4、溶血反应

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多为输入ABO血型不合的红细胞所致。迟发性溶血反应发生于输血后7~10天,主要症状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以及血红蛋白下降。


治疗:

①立即停止输血;

②抗休克:应用晶体、胶体液和血浆扩容,使用糖皮质激素;

③保护肾功能,输入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结晶,使用呋塞米和甘露醇利尿;

④有DIC时,可使用肝素;

⑤血浆置换疗法。


5、循环超负荷

常见于心功能低下、老年、幼儿低蛋白血症患者。主要是由于输血速度过快、过量导致急性肺水肿和心力衰竭,表现为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突发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发绀、咯血性泡沫痰,颈静脉怒张,肺内可闻及大量湿啰音。


治疗:

立即停止输血,吸氧,使用强心和利尿剂。


6、细菌污染反应

虽发生率不高 ,但后果严重。病人的反应程度依细菌污染的种类、毒力大小和输入的数量而异。若污染的细菌毒力小、数量少时,可仅有发热反应。反之,则输人后可立即出现内毒素性休克(如大肠埃希菌或铜绿假单胞菌)和DIC。临床表现有烦躁、寒战、高热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发绀、腹痛和休克。也可以出现血红蛋白尿、急性肾衰竭、肺水肿,致病人短期内死亡。


治疗:

①立即终止输血并将血袋内的血液离心,取血浆底层及细胞层分别行涂片染色细菌检查及细菌培养检查。

②采用有效的抗感染和抗休克治疗,具体措施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相同。


预防:

①严格无菌制度,按无菌要求采血、贮血和输血。

②血液在保存期内和输血前定期按规定检查,如发现颜色改变、透明度变浊或产气增多等任何有受污染之可能时,不得使用。


7、疾病传播

最常见的是输血后肝炎,特别是乙型和丙型肝炎,此外还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疟疾、梅毒等。


预防:

①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②严格进行献血员体检;

③在血制品生产过程中采用有效手段灭活病毒;

④自体输血等。


8、大量输血的影响

大量输血后(24小时内用库存血细胞置换病人全部血容量或数小时内输入血量超过4000ml),可出现;

①低体温(因输入大量冷藏血);

②碱中毒(枸橼酸钠在肝转化成碳酸氢钠);

③暂时性低钙血症(大量含枸櫞酸钠的血制品);

④高钾血症(一次输入大量库存血所致)及凝血异常(凝血因子被稀释和低体温)等变化。


当临床上有出血倾向及DIC表现时,应输浓缩血小板。多数体温正常.无休克者可以耐受快速输血而不必补钙,提倡在监测血钙下予以补充钙剂。在合并碱中毒情况下,往往不出现高钾血症,除非有肾功能障碍。此时监测血钾水平很重要。若血钾高又合并低钙血症,应注意对心功能的影响。



献血地址: 市中心血站(东风路8号)、市兴隆步行街献血房车、市火车站广场献血房车、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献血房车、沃尔玛超市献血车
郴州网监备案43100300010016号      湘ICP备2023005261号-1      湘公网安备431002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