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输血日常生活中常见误区
常见错误一:输近亲的血更好、更安全
一般观点认为,只要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相同,近亲之间输血会更安全。尤其是在我院输血科开展团体无偿献血的今天,常会有患者的直系家属强烈要求患者输注他献的血。其实,近亲输血比非亲属之间输血更危险。这是因为人体血液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它可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人体血液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可以识别和排斥外来血液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并使之失活。但当受血者免疫功能低下时,供血者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不但不会失活,反而会大量存活增殖,进而攻击受血者体内的细胞和组织,使受血者出现发热、皮疹、恶心、呕吐、厌食、腹泻、黄疸或便血等症状,还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和肝、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这就是所谓的移植物抗宿主病,除非没有合适的非亲属关系血源,否则不建议进行近亲输血。
常见错误二:输注血液制品越新鲜越好
在临床输血治疗中,常有患者及其家属提出输注新鲜血液制品的需求,其认为输注的血液越新鲜,“功效”越好。其实,血液中有许多病原体在血液保存过程中可以自然被灭活,如梅毒螺旋体在体外血液4℃保存下只能存活48-72小时,疟原虫保存两周可灭活,还有其他未知的病原体在血液保存中都有一个自然灭活的过程。因此,只要是保存期内的血液,仅从传染疾病的风险角度来说,保存期长的血液比新鲜的血液更为安全。
常见错误三:输血可以补身体
一种观点认为输血可以补充“营养”。因此,一些术后体弱的患者及其家属可能在非必要输血的情况下提出输血要求。其实,血液作为人体的一种组织,主要发挥着运输、调节、免疫、防御和凝血止血等功能,对增加人的体质和营养没有直接效果。相反,输血要承担传播疾病和引起输血反应的风险,弊大于利。因此把血液当成营养品来输注是不可取的。
22 输血的注意事项
1、在取血及输血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在输血时,一定要由两名护士根据需查对的项目再次进行查对,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2、血液取回后勿振荡、加温,避免血液成分破坏引起不良反应。3、输入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在两份血液之间输入0.9%氯化钠溶液,防止发生不良反应。4、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观察15分钟,无不良反应后,将流速调节至要求速度。对年老体弱、严重贫血、心衰患者应谨慎,滴速宜慢。5、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注意有无输血反应并及时处理。6、输血袋用后送输血科需低温保存24小时,以备患者在输血后发生输血反应时检查分析原因。
23 哪些情况输血需要加温
常需要进行血液加温的情况有:(1)大量快速输血:成人 ﹥ 50 ml/(kg·h);儿童 ﹥ 15 ml/(kg·h);(2)婴儿换血疗法;(3)受血者体内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冷凝集素。
特别提醒:血液不得在没有任何监控的条件下加温(如在一个装有热水的容器中),这样可导致细胞破坏而导致溶血。
血液加温必须有专人负责操作并严密观察,最好在专用血液加温器中进行。
加温时需要注意:(1)温度控制在不得超过 38℃,以免造成红细胞损伤或破坏而引起急性溶血反应;(2)加温过的血液要尽快输注,因故不能输注不得再进入贮血冰箱保存。
24 关于输血的速度
1. 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 5 ~ 10 ml/min;2. 急性大量失血需快速输血时,输血速度可达 50 ~ 100 ml/min;3. 年老体弱、婴幼儿及有心肺功能障碍者,输血速度宜慢,1 ~ 2 ml/min;4. 输血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前 15 分钟要慢(2 ml/min)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5. 不论是什么情况,一袋血须在 2 小时之内输完,如室温过高,可适当加快滴速,防止时间过长血液发生变质或细菌繁殖的危险。
25 血液输注需要有时间限制
血液一旦离开正确的贮存条件,即有发生细菌繁殖或丧失功能的危险,所以对输血的时间应该严格限制。1. 全血或红细胞需在离开专用贮血冰箱后 30 分钟内输注,一个单位的全血或红细胞(200nl 制备)2 小时以内输注结束,倘若受血者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在 40 ~ 60 分钟内完成输注;2. 机采血小板或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的输注应以病人能够耐受的速度进行;3. 新鲜冰冻血浆或普通冰冻血浆融化后应在 30 分钟内输注,如果是成年受血者 100 ~ 200 ml 一般应在 30 分钟以内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