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疫情给我们敲响了生命健康的警钟,人们的生命健康问题备受关注,那么为了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我们需要掌握哪些健康素养知识呢?下面请我们一起学习《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基本知识和理念”篇吧!
第一条: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健康=身体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完好
* 身体健康――体格健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
* 心理健康――能正确评价自己,应对处理压力,能正常工作,对社会作出贡献。
* 社会适应完好――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十大标准:积极乐观、精力充沛、免疫力好、牙齿健康、体型匀称、睡眠良好、适应环境、头发光泽、眼睛明亮、肌肉丰满。
- - 践行核心价值观 做健康社会公民! - -
第二条: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采取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取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预防为主,越早越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人生投资。
- -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 -
第三条: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通过一点一滴的保护使我们的环境更加健康,全世界每年可预防1300万人死亡。
在发展中国家,主要由环境造成的疾病为腹泻病、下呼吸道感染、非故意伤害和疟疾。
在发达国际,更健康的环境可显著降低癌症、心血管疾病、哮喘、下呼吸道感染、肌肉骨骼疾病、道路交通伤害、中毒和溺死的发生率。
- - 卫生城市 让环境更美丽 - -
第四条:无偿献血,助人利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无偿献血是指为了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无偿献血,利国、利人、利己、利家人。无偿献血要求献血者年龄在18周岁至55周岁;男子体重在50公斤以上,女子体重在45公斤以上;
实行无偿献血,不仅能保障医疗临床用血的需要,保证输血安全,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它还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共济行为,是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科学研究表明,平均每个成年人有4000~5000毫升血液,其中,80%左右在血液循环系统内流动,20%左右在体内贮存用于补充,一次献血200~400毫升,这不但不影响健康,还能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献血对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也具有积极的作用,还可减少癌症的发病率。
献血前尽可能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空腹。献血者献血前如有感冒、发热、腹泻、生理期等应暂缓献血。献血时不必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情。献血后适当增加饮水量,吃些豆制品、瘦肉、鸡蛋、蔬菜等,切忌暴饮暴食;献血后1~2天,不要剧烈运动。
本人及亲属用血时可享受吗?
在医疗临床用血时,献血者优先奉献爱心,献血者本人及亲属(父母、子女、配偶)可享受无偿献血免费用血报账。(各地无偿献血免费用血报销政策略有不同,报销临床用血费用时请以当地政策为准)
无偿献血对健康有益
为了自己和有需要的人
加入无偿献血的大部队吧!
- - 6月14日 世界献血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