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血型鉴定的原理是什么? |
ABO血型鉴定的原理是根据红细胞上有或无A抗原或/和B抗原,将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及O型四种。可利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通过正(血清试验)反(细胞试验)定型准确鉴定ABO血型。所谓正定型是用已知抗A和抗B分型血清来测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A抗原或/和B抗原,所谓反定型是用已知A细胞和B细胞来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A或抗B。 |
・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有哪些? |
一般有技术问题或红细胞和血清本身问题,常见以下几种原因。 (1)离心速度及时间不合适。 (2)红细胞悬液过浓或过淡,抗原抗体比例不适当,使反应不明显误判为阴性反应。 (3)受检者红细胞上抗原位点过少(如亚型)或抗原性减弱(如白血病或恶性肿瘤)等。 (4)受检者血清蛋白紊乱(高球蛋白血病)或试验时温度过高,常引起细胞呈缗钱状排列。 (5)受检者血清中缺乏应有的抗A或抗B抗体,如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6)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溶解,误判为不凝集,部分溶血时,可溶性血型物质中和了相应的抗体。 (7)有细菌污染或遗传因素引起多凝集或全凝集。 (8)血清中有意外抗体,如自身抗I,常干扰定型。 (9)老年人血清中抗体水平大幅度下降。 |
・做交叉配血试验时应注意什么? |
做交叉配血试验中发现不配合时,首先应考虑受血者和献血者的ABO定型是否错误,必要时进行Rh血型鉴定及抗体筛检。其次应注意有无特异性同种抗体,或者病人的血清在室温、37℃或抗球蛋白血清中凝集所有的其他红细胞,造成交叉配血的困难,应进一步做有关试验进行鉴定。 受血者和献血者的样本,在每次输血之后,在2~6℃保存3~7天,如果病人在输血后数天内发生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时,保存的病人和献血者的血样就可能要重做或追加试验,必要时从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病人重新采取血样与输血前病人血样同时检查以资比较。 |
・国内献血者血液检验标准有哪些? |
(1)血型:ABO血型(正反定型法)。 Rho(D)血型,在有条件地区以及Rh阴性率高的地区做测定。 (2)血比重筛选:硫酸铜法,男>=1.052,女>=1.050。或者用比重法。 (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酮体粉法,阴性;或者赖氏法,<=25单位。 (4)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酶标法,阴性(快速诊断法仅限于非固定采血点的初检使用)。 (5)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抗体):酶标法,阴性。 (6)艾滋病病毒抗体(HIV抗体):酶标法,阴性。 (7)梅毒试验:RPR法或TRUST法,阴性。 (8)复检上述1、3:4、5、6、7项。 (9)甲型肝炎临床治愈一年后连续三次每次间隔一个月化验正常,可参加献血(以临床化验报告为准)。 (10)疟疾高发地区检测疟疾原虫。 |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检测意义呈什么? |
ALT是参与肝脏代谢的一种酶,存在于肝细胞内。检测ALT,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整个肝细胞的损害程度。筛除ALT升高的献血者,则可以排除甲、乙、丙、丁、戊5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任何一种。然而,在患非肝炎疾病时,例如糖尿病、过度肥胖甚至患感冒时, ALT也可升高,故它的特异性较差。所以,对药物、过度饮酒和普通感冒致单项ALT值升高的献血者应延期献血。 |
・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检测意义是什么? |
HBsAg为乙型肝炎病毒颗粒外表的抗原。检测HBsAg能筛除急、慢性乙型和丁型肝炎的供血者。凡HBsAg阳性的献血者均应除名。 |
・抗-HC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检测意义是什么? |
由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为非保护性抗体,一经检出,便是一个传染性很强的献血者或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应予除名。 |
・抗-HIV(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测意义是什么? |
自1981年首例艾滋病报道以来,艾滋病在世界许多国家迅速蔓延,我国也不例外。艾滋病被称为超级癌症,把抗-HIV列为筛查献血者常规项目,其意义重大.被检血清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初检、复检HIV抗体均为阳性者,做蛋白印迹试验确证。按国家规定的检测方法检测,凡两次结果均为阳性的献血者不得献血,阳性血液全部处理。由于感染艾滋病的早期,HIV抗体尚未产生,成为HIV携带者(此时为窗口期),虽然检测抗-HIV为阴性,但此时献血,传播艾滋病的危险很大。应严格寻问献血者的生活史、健康史、输用血液及其制品史,综合分析,以减少艾滋病传播的可能性。 |
・梅毒的检测意义是什么? |
梅毒血清学试验时用RPR或TRUST中任何一种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献血者均须筛除,阳性血液全部处理。由于梅毒反应素试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传染期的梅毒献血者,试验结果可能为阴性;(2)易出现假阳性。前者使部分患梅毒的献血者献血后传播梅毒,后者可致部分假阳性的献血者被淘汰。因此,对有性病史或性滥交者及其伙伴,应拒绝其献血,以减少梅毒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