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欧阳华 通讯员:李红建
2011年,是国内血站的一个寒冬。这一年,因“郭美美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让民众对公益事业的信任度降到了冰点,随之而来是各地献血人数锐减,北京、青岛、威海、昆明、南京、成都、长沙等国内70多座城市血库相继告急!郴州也不例外,血库库存触底,最严重时O型血只能供应3天库存,这让郴州市中心血站工作举步维艰。
“血荒”背后是“信任荒”,解决“血荒”只有进行大力改革,破除旧的体制和约束,建设民众信任的血站,才能汇聚爱心伟力。
“血站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机构,做到让民众信任,首先要打破坊间谣言,要让公众知道明明白白献血,明明白白用血。”
2011年,市中心血站在全省率先实施“血站市民开放日活动”,在每个月30日邀请市民走进血站的业务科室,零距离接触、了解血液。行动是无声的力量。通过开放日活动,参观者的误解迎刃而解,并且主动成为血站宣传员。目前,共举办 “血站市民开放日”活动60次,5000多名市民来血站参观,见证了一袋血从采集到发往临床使用的全过程,揭开了无偿献血的神秘“面纱”。
同年,血站将财务纳入财政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财政部门直接监管,从根本上解决市民对血站公益单位性质的“钱都去哪儿了?”的质疑。把原来执行的医院会计制度改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所有支出均由市卫计委和市财政局双重审核,规范了血站财务管理。借财政监督检查的契机,纠正了过去财务管理漏洞多、财务开支不规范且随意性大等偏差。
同时,血站还对血款结算方式进行革新。旧式记账改为POS机直接结算,血款市财政国库,统一预算使用。在规范财务管理的同时,实施“两步走”战略,在单位倡导厉行节约,压缩非业务性经费,确保有限资金尽全可能用在刀刃上。2014年,接待费和会议费分别下降71%、91%,管理和运行成本大为降低。2016年接待费全年仅3万,降幅达到了82个百分点。2016年实行账目公开制度,内容涵盖了“三公”经费、采供血量,采供流程和政策、用血报账情况等,在《郴州日报》等媒体面向全市公开,在自办《郴州献血报》和《郴州献血网》定期公开,受群众监督,财务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道路,消除了社会误解,促进了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
作风是形象,业务技能是底子。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每月定期不定期的督查,所有工作与绩效工资挂钩。一场作风大整顿风暴迅猛刮起。严格“十个一律”、“八个严禁”等铁规,形成多层级、交叉督导网络,有效校正了稍有偏差的导航。制度实施动真格不手软,能者上庸者下,每年年终考核都有异动,人心思变人心思齐,一系列举措营造出血站昂扬向上的氛围。
精调人员结构。过去,全站卫生技术人员占比只有52%,离市卫计委75%的要求差距甚远,9名医生只有2人有执业上岗证。市中心血站采取“胡萝卜+棍棒”的办法,对没有取得岗位资质人员,单位给假,在规定时间内第一次考试未通过的,扣除50%岗位绩效工资,第二次考试仍未通过的,临时聘用员工予以解聘,正式员工待岗,只发给生活费,直至考取执业资格证再返岗。
“如不是给我这样一种压力,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拿到执业医师证。”采血科主任朱虹伊对单位心存感激。近五年内血站共招聘了30名全日制专科以上学历护士、引进2名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辞退了22名没有上岗资质和不胜任工作岗位人员,人员结构得到大幅改善,卫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由2010年的52%上升到目前的78.6%,提高了26.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