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湖南省郴州市中心血站职工罗金玲
当岗位上的新员工来来去去,她依然坚若磐石;
当年轻人在因为工作牢骚满腹,她依旧平静坦然;
因为心中有爱,所以不离不弃。
她严谨又热情洋溢;温柔又贤良淑德。她不是玉叶金柯,却大方得体,颇受同事喜爱;她是一名普通的采血护士,却精通业务,深得领导信任。她连续八年获得单位“先进个人”荣誉,10次全血、4次机采成分血,累计献血达7600毫升,同时她以扎实的工作作风竞聘为采血科副主任一职。她叫罗金玲,是在郴州市中心血站坚守了21年的一线采血职工。她用21年的专注和投入向我们诠释了无愧于时代的“工匠精神”之内涵。
简单的工作重复21年
1995年,刚从学校毕业的罗金玲通过考试应聘,加入了郴州市唯一一家采供血机构-----郴州市中心血站。此时的血站开始采供血业务才一年,罗金玲意识到自己岗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因为血液是生命的源泉,确保血液充足安全,是慰藉每一个在病床上殷殷期盼的输血患者,能让一个个家庭重获欢声笑语。从此,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青春与汗水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用信仰积累生命的厚重,在郴州大地上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这一上岗便是21年的春秋。
刚工作那会儿,血站正在创业阶段,各项工作刚刚起步。每次外出采血,一辆老式采血车,两名护士,一名医生再加上一名司机,这就是当时采血的全部配置。为了保证临床用血,血站人不得不奔走于县城、乡镇、农村,坑坑洼洼的崎岖山路,尘土飞扬。到宜章县、临武县采血一般需要四五个小时,像比较偏远的桂东县、汝城县必须提前一天出发。所以平常去县城采血,工作人员天没亮就得从血站出发,经常深夜才回来,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6个小时。罗金玲从小就有晕车的症状,参加工作后每星期要到县城采集血液,路上的颠簸让她难以忍受,经常手边放个垃圾袋以备突然的呕吐,她怕影响正常工作从来不吃晕车药,每次到达目的地后,下车喝点水,洗把脸,拍拍额头就开始工作了。尽管这样,她从未向领导提出减少下乡采血次数或申请到后勤科室工作。
因为长年外出采血,罗金玲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模式,并逐渐克服了晕车的困难。也许对于罗金玲来说晕车的记忆并没那么深刻,让她现在想起后怕的是那次在工作岗位上化险为夷的往事。时间倒退到10多年前,这天,采血车前往临武县农村采血,罗金玲一直不停地采血,没有休息片刻,直到送走最后一位献血者,她拿起辫管血做最后一步热合时,突然脑袋一懵,就栽在了桌子上,完全失去了意识。闻讯赶来的体验医生李晨急忙背着她走下采血车,置于通风处把她平躺放下,然后做了一系列医疗应急处理,过了一会,罗金玲才慢慢恢复意识,大家都劝她去医院看看,被她果断拒绝了。脸色苍白的她说:“我这没什么要紧的。不要耽误了我们工作的进程。”同事李晨如今回忆道:“那时想想都后怕!”原来,当时那辆采血车因为年代久远,零件都老化了,排气管的尾气有往内排的现象。平时大家都注意着开门通风,定时透气。这天因为献血者比较多,大家都拥堵在车门处,挡住了唯一的通风口。罗金玲只想着加紧工作,缩短献血者等待的时间,埋头长时间工作,忘记了出去透风,所以就遭遇了尾气中毒的事故。从那以后,罗金玲的敬业故事传播到单位,大家都被她这种精神所折服并纷纷将她列为学习的榜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以后,无偿献血的知识在农村还没得到普及的情况下,下乡采血经常会受到群众的质疑,针对这些,罗金玲不再是一名普通的采血护士,她手拿宣传册,一遍又一遍和当地农民兄弟讲解无偿献血的好处,普及科学的无偿献血知识,并且拿出自己的献血证现身说法给群众释疑解惑,消除了群众对无偿献血的误解和偏见,从而自愿成为无偿献血队伍中的一员。每每在采血的时候,她又以精湛的技能、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献血者的热情称赞和褒奖。
2016年春季,血站决定选拔一批有担当有能力的中层领导干部担任一线采血科的科室主任。在同事们极力推荐和拥护下,罗金玲走上竞选台发表竞选副主任职位的演讲,“领导及同志们上午好,我叫罗金玲,是一位在采血岗位上呆了21年的采血护士……”话未落地,声音早已哽咽。在领导和同事们的一片鼓励的掌声里,从她哽咽的声腔里迸发的分明是对血站不一样的情愫,这种情感里掺杂着21年的酸甜苦辣。
“一旦你选择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这是实现自己价值的所在。”罗金玲总是这样教诲自己的学生。如今,身为采血科副主任的她,工作量更大了,工作内容更多了,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更重了。而走上管理岗位的她依旧不忘初心,满腔热血、严谨认真,每每走上一线采血岗位,她依旧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她仍然是所有一线采血人的榜样,在每月的量化考核中,她一如既往名列前茅。轻伤不下火线,是一份执着让她甘于默默地奉献,是一份热爱让她出色地完成组织下达的每项任务。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罗金玲以她真诚待人,正直豪爽的性格在血站赢得了一众粉丝,大家都亲切的称她为“包子姐”!“认真谨慎,要求严格”是同事们对罗金玲在工作上的一致评价,而“亲切,平易近人”则是大家对生活中包子姐的评价。
21年岁月的打磨,罗金玲从当年青涩懵懂的姑娘成长为一位阅历丰富,专业技能扎实的资深采血护士。她时常说“将简单的动作练到极致就是完美”,罗金玲用21年的时间重复一件事----采血,经过她的双手采血成功的无偿献血者数不胜数。因为心中有着对无偿献血事业最朴素的情怀,有着对这份工作最难以割舍的责任和担当,罗金玲在辛苦、单调的工作中打磨出了亮眼的光环,诠释了奉献的真谛。
兰质蕙心,先大家后小家
罗金玲热爱自己的工作,她深知采供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论严寒酷暑,每天都起早贪黑,从无节假日正常休息,陪在家人的身边的时间少之又少。但在罗金玲心里的天平上,工作永远要高于家庭,因为,临床输血患者的心牵动着她的心,只有大家过的幸福,她觉得自己就会很幸福。
罗金玲的丈夫常年在外做生意,所以孩子一直是由她一个人在照顾。每次一下班,她就匆匆忙忙赶回去照顾孩子。提起孩子,罗金玲觉得自己很亏欠她,立刻,眼眶就湿润了。她说“孩子已经14岁了,从小就很懂事,不怎么调皮。”可是,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妈妈能经常陪在自己的身边?几年前的一个暑假,孩子实在没人看管,便跟随罗金玲来到了工作地点,一个人在采血车旁玩。好奇的孩子偷偷观察妈妈一天的工作后,看到妈妈上班这么辛苦后,之后就再也不吵着闹着要妈妈陪了,也不再抱怨妈妈的工作抢占了本属于自己的时间了。孩子知道自己的妈妈从事的是一份高尚神圣的职业,因此他还和罗金玲约定等自己满18周岁,一定要通过献血纪念自己的成人礼,罗金玲很是欣慰。
罗金玲的丈夫在外地做生意,也很忙。知道妻子工作辛苦,同时十分想念妻子和孩子,他有几次叫罗金玲休假带孩子过去看他并放松一下,但她都因为繁忙的工作婉拒了丈夫的愿望。知道妻子工作的特殊性,丈夫非常理解和支持她的工作。2016年大年初十,罗金玲的丈夫又要前往福建厦门工作了,丈夫和在临武采血的罗金玲通电话希望妻子能够抽出一点时间来送送他,但当时科室人手少,采血工作繁重,根本脱不开身,罗金玲将自己的个人事情全抛开一边,没有向单位请出这几个小时的假,给丈夫打了个电话,简短道别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一直等到下午采血工作圆满完成时,罗金玲掏出手机,看到了几个小时前丈夫发给自己的短信:你好好工作,一定要保重身体,家里就拜托你了!就是这简短的三句话,却让罗金玲湿了眼眶。她说,这么多年,丈夫一直是她坚强的后盾。
都说女人是半边天,在家里,罗金玲却撑起了一片天。白天她仍然坚守工作阵地,认真谨慎、充满激情。晚上回到家除了照顾孩子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每一个角色她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爱不是索取,贪婪和利己,爱是坚持,舍得和信仰!我热爱我现在的工作,我至今很荣幸自己当年选择了这份高尚的职业,作为一名采血护士,我很自豪!我将以平静、祥和的内心接受组织对我的考验!”罗金玲在竞选台上的结束发言里如是说。
“ 如果一个人用一生为代价去做一件事情,那是一种纯粹的伟大,它会带给人无穷的力量,无穷的热情,无穷的收获。”罗金玲用平静、充实、愉悦的心态证明了其不悔的21载青春,21年的艰辛和劳累,日复一日的付出和坚持,曾经与死神的擦肩而过,亲情与爱情的深情呼唤,是热情与投入让她在困难面前不曾放弃,是责任和担当让她在一次次选择后依旧坚守!她作为血站员工代表,普通却不平凡,和众多人一同铸就了血站人坚韧不拔、甘于奉献的工匠之魂。
(王华艳 房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