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漠大野,生命之树最引人注目。根须裸露,最暖人心的是那滋润树木生长的甘霖。
人生总有那么一些感动,就像默默的甘露,孕育于地底,奔流于血脉,奉献大爱诠释着滋润生命的涵义。
人类由无数充满爱心的人架构而成的生命之树,它根植于沃土,昭示着茁壮。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触摸到那个似乎还被人不尽了解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感动。
我们从一位血站站长的一篇随笔说起。不妨摘叙些章节。
2月15日,雨转晴,气温8-18℃。早上6:30,我们一行七人先后来到市中心血站集结,7:00准时出发前往临武……之后,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驱车赶到当天的首个农村采血点――广益乡小广村……起初,因为农民朋友对献血工作的不了解,缺乏献血知识……我和史主任不厌其烦地宣传,真心实意地讲解,推心置腹地引导,11:30终于说服了两个年轻小伙子……随后,在我们的真诚打动下,群众的献血意识被激发,一连采了14个……经过宣传,群众对献血知识和政策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对献血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不再误认为是卖血,不再把献血当作丑事议论……11:50,我们收拾东西,往下一个村庄赶去……在山路上又颠簸了40余分钟,来到了我们当天的第二个采血地点……收拾行囊来到第三站南强乡莲塘村,已是下午15:30了。大家赶紧摆场消毒,走村串巷宣传、讲解,引导群众献血……下午四点多,大家才感到饿,每人泡了一碗方便面匆匆吃了,又赶到了另一个村。经过一番努力……起程往郴州赶,各自回到家已是21:00多,因为饿过头早没了吃晚饭的胃口……忙忙碌碌采集到当晚最后一袋血液时,已是晚上10:30,快乐的收拾好行囊,到房间已是11:40,这时才发现我们的嗓子都嘶哑了。清洗了疲惫,大家倒在床上就打呼了。统计一下,当晚共采血26袋,是近几年在临武街头晚上采血最多的一次,真是出乎我们预想,大家特别开心……
随笔看似只是一次朴实的走基层记录,但字里行间,那种涌动的情愫却不能不触动人们那根柔软的神经。
随笔的作者李孟祥,郴州市中心血站站长,一个被媒体称之为“血荒破局者”的血站人。有报章曾这样报道: 2011年, 对国内血站来说,这是一个寒冬。这一年里,民众间积聚的对采供血机构的不信任,就像火山一样集中爆发,随之而来是各地献血人数锐减,青岛、威海、昆明、南京、成都等国内多座城市血库相继告急……而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郴州却再无发生季节性、偏型供血紧张情况,新华社以“破解‘血荒困局’的‘郴州现象’”为题,先后在《新华社专供》和《湖南领导参考》两本内参推介……
笔者有了某种探求的冲动,很想解开这个谜团。
随后一次偶然,关于生命的一次真实救赎强烈地触动着笔者的思绪。
那是年后的一个中午,乍暖还寒时节,笔者因事采访,刚进医院外科楼大厅,就见一名年轻的产妇正倚靠着墙壁,两条大腿上满是鲜血……
据后来介绍得知,当时闻讯而来的医师赶紧将产妇紧急推进产科,却发现李姓产妇的胎膜已破,并伴随着剧烈宫缩。这个时刻,产妇意识仍然清醒,但仅仅几分钟时间,她突然陷入昏迷。
当班的产科医师意识到,这很可能是羊水栓塞。随即抢救迅速展开,吸氧、插管、补液……在评估生命迹象后,医生决定施行剖宫产手术。谁想孩子顺利出生了,母体却还在昏迷,医师赶紧将产妇转往抢救室。此时,产妇面色发干、心电图紊乱、没有呼吸,医生对她开展心肺复苏,尽一切可能维持其血液循环和呼吸。
大出血!病人急需大量输血。医师赶紧联系血站。血液及时送达,整个抢救过程,产妇体内的血几乎被换了一遍。在医师奋战了近一个对时后,产妇终于睁开了双眼。
医师告诉笔者:这是生命的又一例医疗奇迹。羊水栓塞的发病率约在两万分之一左右;产妇如此大出血,如若抢救不及时,没有充足血源,肯定性命不保……
此次亲眼所见,对于生命拯救的敬畏让笔者强烈地震颤,也进一步意识到作为一位血站站长看似朴素实则厚重的情怀。笔者感到,这种切身的体会,已经冲刷了自己70年代因不愿提及的原因曾经卖血的淡淡愁思。
近日,偶遇无偿献血者尹琼,其心路历程再次让笔者为之动容。
那天还刚是上班时间,笔者就见采血室的三张床位有两张已有人在无偿献血。惊异之余,一位长相清秀的女士吸引了笔者的目光。
据介绍,女士叫尹琼,自1996年至2014年,她献全血达11次4200毫升;机采血小板32次36人份,合计3.3万毫升,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液换了六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尹琼是很多市民熟悉的献血“名人”,先后荣获全国、湖南省和郴州市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12年湖南省无偿献血志愿者表彰大会在长沙举行,尹琼作为郴州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唯一的代表出席并作经验交流。
尹琼直言了她的故事。她记得是自己32岁生日那天献出的“第一次”。从那以后,尹琼每隔6个月就会主动去献一次血。后来她又了解到,血站对一些不易保存的成分血,如血小板等,更需求。但因为采集来的机采血小板保存期只有3至5天,而血小板的使用又多是急用的,因此,血站对成分血往往是随时采血随时用,以保证输血效果。加之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身体素质要求更高,要求献血者随叫随到,所以捐献的人不多。尹琼2004年经过检验后,开始捐献机采血小板,成为一个可以流动的“应急血库”。
说起那场百年不遇的冰灾,尹琼颇多感触。她说记得傍晚吃年饭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这是郴州市中心血站打来的电话,说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一位危重患者次日动手术急需机采血小板,可因为过年,血站工作人员跟许多固定献血者都联系不上,心急如焚。她却没有犹豫,应承了下来。“其实湖南有这样一个习俗,大年初一是不能见红的。最怕老妈接受不了。却没想到老人家很通情达理,说没关系好人会有好报的。”于是便如约前往。
她告诉笔者,献血真的利于健康。她说一个成年人的总血量约为4000至5000毫升,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400毫升,只占到全身总血量的10%左右。血液的新陈代谢活动非常旺盛,献血后身体会自动调节,使血流量很快恢复正常,同时还会刺激身体的造血功能,使失去的血细胞很快得到补充。所以说一个健康的人,按规定献血,对身体是有利的。在她的身体力行感召下,家人、亲朋好友及同事的爱心日渐萌生,纷纷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年满19岁的女儿、她的丈夫都在她的劝说下,都走进了血站。
尹琼有些腼腆的告诉笔者,其实这种无私的奉献还能收获到意外的惊喜。那一年她的母亲患直肠癌做手术,需要用血,因为自己一直无偿献血的缘故,她母亲用血时血站不仅优先供应,1000多元血站也全给报销了。
笔者问她如何有献此爱心的想法,并长期坚持。 她说,还是1996年6月份的一天,她偶尔翻看到一本杂志,得知一些危重病人因血量库存少而导致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甚至死亡时,尹琼便动了恻隐之心。因为是母亲行善的家教引领她加入无偿献血行列,她一直在寻思着做些有意义的事,觉得“关爱就像是一杯水,今天你给别人一勺,明天再给别人一勺,等我们没水的时候,别人就会来帮助我们解决缺水的难关。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看着她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的微笑,笔者两眼有些湿润,真切的感受到什么叫大爱。
“好大一棵树,风是你的歌,云是你脚步,无论白天和黑夜,都为人类造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耳熟能详的旋律响起,笔者似乎看见,人类就是一棵生命之树,一颗由无数充满爱心的人架构而成的参天大树,这棵树,它根植于沃土,用生命的根汲取天地之精华,留世界一片葱荣。
漠漠大野,生命的赞歌久久回荡。
(欧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