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郴城50多万人口中,专门从事送血工这个特殊职业的,只有朱小波一人,兼职送血人员也只有20多人。
一年365天,朱小波天天和血打交道。
别人见了血,犯晕;他看着血,欣慰。
不要以为他是个怪人,他是一名专职的送血工,每天从市中心血站领出一袋袋鲜血,送到市城区10多家大中型医院,保障需血者及时输入生命之源。
今年50岁的朱小波,原是郴州火柴厂的一名职工。2004年7月,下岗失业的他通过考试、培训,拿到了采供血资格证,成为一名专职的送血工,从此便与血结下缘。
8月13日,记者采访朱小波时,他在这个岗位上已坚守了9年8个月零13天。
在这3500多个日日夜夜里,朱小波每天的工作路径是:市中心血站-市城区各大医院-市中心血站。每天的工作程序为:核验放血单-检测血袋-运送血液。
“安全、及时、准确”,这6个字是对送血工的基本要求。我是生命链中的一环,血不及时送到,他人的生命就有危险。”朱小波坦言,人命关天,容不得丝毫粗心懈怠。
朱小波告诉记者,运送血液也是 “技术”活,不但要快,更要注重安全。不同的血液成分,需要不同的保存温度。比如,红细胞应保存在2℃~6℃;血小板保存在20℃~24℃。
“将血放入专用运输箱时,要像对待婴儿一样,轻拿轻放,不能倒立。”朱小波说,为了保证血液在运输过程中的适应温度,天热时,运输箱里要放冰块;天冷时,运输箱外要包裹毛毯。
当初,朱小波的家人、亲戚、朋友都不能理解他,天天与血在一起,让人“忌讳”。而且,这项工作强度大,24小时随时待命。一遇紧急供血任务,无论酷暑严寒,深更半夜也得起床去送血。长年累月地熬下来,一般人根本受不了。
朱小波曾经也想放弃,选择新的生活,但每每想起那些等待输血、渴求活下去的人,朱小波撂不下这副担子。
去年5月的一天凌晨2时,睡梦中的朱小波被手机铃声惊醒,市中心血站打来电话:市城区五岭广场一家医院,刚接到几名在高速公路发生车祸的重伤者,该院血液库存不足,需要送血!
外面正下着大雨,豆大的雨点击打着屋顶和窗台,噼叭直响。屋外的空地上,积水可以没过脚背。朱小波急忙背上专用血液运输箱,从市中心血站发血室装好血袋,开着专用的送血小面包车往五岭广场方向赶。
10多分钟后,车子开进了医院的门诊操坪,进院的通道全被雨水淹没,足有半米多深。
“要是晚了几分钟,洪水堵路,车子进不了医院,血送不进,后果真不敢去想。”朱小波说,对于应急的血,只能快,不能慢,晚了人可能就没了。
“爸爸及时送血救了许多人,菩萨会保佑的。”女儿的话,让朱小波觉得做一名送血工,是一件积德的好事、公益的善事。
在北湖街道桂门岭社区工作的妻子很关心丈夫朱小波的健康: “快10年了,一家人很少一起吃中饭。他忙着送血,经常下午一两点钟才吃上饭。”
市中心血站发血科负责人谢航军告诉记者,目前,该站血液库存充足,日均发出血液100袋左右。每天,朱小波就像紧急待命的战士,一有需血状况,就要冲锋在前。
(陈鹏 贺茂峰)
图一:核单后领取血液,装入冷藏箱。
图二:从市中心血站出发,前往医院。
图三:将送血箱搬到送血车上。
图四:驾车行驶在送血途中。
图五:朱小波(左)与市第一人民医院血库工作人员进行血液交接。
图六:坐下来休息不到10分钟,又接到送血电话。
图七:在路旁一家小饭店匆忙吃了一碗粉,算是解决了中餐。